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学校定位、服务面向及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办学目标定位: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学校内涵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彰显教师教育特色,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师范类应用型大学。到2025年,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教师教育特色更加鲜明,科学研究实力大幅提升,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上升,为全面建成地方高水平师范类应用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办学类型定位:地方性、应用型、师范类。
办学层次定位:做强本科生教育,争取研究生教育,发展国际合作教育,办活继续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专业素养的“靠得住、有本事、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沧州,面向河北,辐射京津冀。
学科专业定位:以教育学、文学、理学为基础,重点加强工学、艺术学、法学和历史学,积极发展管理学和经济学;做强做优教师教育专业,大力发展与区域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专业;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按照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思路,重点建设省级一流专业;对接地方产业,积极推进专业集群和产业学院建设。
(二)学校概况
沧州师范学院地处河北沧州,是沧州市唯一一所师范类本科院校,于2010年开办本科。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2个,其中师范类专业14个,新办专业19个。
表1专业布局概览
学科门类
| 哲学
| 经济学
| 法学
| 教育学
| 文学
| 历史学
| 理学
| 工学
| 农学
| 医学
| 管理学
| 艺术学
| 总计
|
所含本科专业数
| 0
| 1
| 3
| 6
| 5
| 2
| 7
| 11
| 1
| 0
| 5
| 11
| 52
|
比例(%)
| 0
| 1.92
| 5.77
| 11.54
| 9.62
| 3.85
| 13.46
| 21.15
| 1.92
| 0
| 9.62
| 21.15
| /
|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5899人,折合在校生16757.1人。本科在校生15471人,占比98.74%。
2023年,学校计划招生3660人,实际录取考生3660人,实际报到3618人。实际录取率为100.00%,实际报到率为98.85%。招收本省学生3128人,专接本474人。
学校招生批次为第二批次招生A、本科批招生、提前批招生、第二批次招生B。
表2学校生源情况
省份
| 批次
| 招生类型
| 录取数(人)
| 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 当年录取平均分数(分)
| 平均分与控制线差值
|
安徽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理科
| 19
| 427.0
| 468.0
| 41.0
|
安徽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文科
| 18
| 440.0
| 489.0
| 49.0
|
福建省
| 本科批招生
| 历史
| 13
| 453.0
| 492.0
| 39.0
|
福建省
| 本科批招生
| 物理
| 17
| 431.0
| 485.0
| 54.0
|
广东省
| 本科批招生
| 历史
| 7
| 433.0
| 496.0
| 63.0
|
广东省
| 本科批招生
| 物理
| 13
| 439.0
| 502.0
| 63.0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第二批次招生A
| 理科
| 14
| 347.0
| 420.0
| 73.0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第二批次招生A
| 文科
| 11
| 428.0
| 492.0
| 64.0
|
海南省
| 本科批招生
| 不分文理
| 10
| 483.0
| 565.0
| 82.0
|
河北省
| 本科批招生
| 历史
| 779
| 430.0
| 496.0
| 66.0
|
河北省
| 本科批招生
| 物理
| 1260
| 439.0
| 491.0
| 52.0
|
河北省
| 提前批招生
| 不分文理
| 50
| 544.0
| 605.0
| 61.0
|
河北省
| 提前批招生
| 不分文理
| 40
| 614.0
| 647.0
| 33.0
|
河北省
| 提前批招生
| 历史
| 100
| 430.0
| 539.0
| 109.0
|
河北省
| 提前批招生
| 物理
| 100
| 439.0
| 545.0
| 106.0
|
河南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理科
| 13
| 409.0
| 496.0
| 87.0
|
河南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文科
| 12
| 465.0
| 526.0
| 61.0
|
黑龙江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理科
| 15
| 287.0
| 376.0
| 89.0
|
黑龙江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文科
| 15
| 341.0
| 401.0
| 60.0
|
湖北省
| 本科批招生
| 历史
| 10
| 426.0
| 486.0
| 60.0
|
湖北省
| 本科批招生
| 物理
| 10
| 424.0
| 484.0
| 60.0
|
湖南省
| 本科批招生
| 历史
| 7
| 428.0
| 472.0
| 44.0
|
湖南省
| 本科批招生
| 物理
| 8
| 415.0
| 469.0
| 54.0
|
吉林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理科
| 15
| 292.0
| 413.0
| 121.0
|
吉林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文科
| 10
| 341.0
| 445.0
| 104.0
|
江苏省
| 本科批招生
| 历史
| 10
| 474.0
| 512.0
| 38.0
|
江苏省
| 本科批招生
| 物理
| 8
| 448.0
| 509.0
| 61.0
|
江西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理科
| 13
| 445.0
| 490.0
| 45.0
|
江西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文科
| 12
| 472.0
| 521.0
| 49.0
|
辽宁省
| 本科批招生
| 历史
| 8
| 404.0
| 501.0
| 97.0
|
辽宁省
| 本科批招生
| 物理
| 10
| 360.0
| 503.0
| 143.0
|
内蒙古自治区
| 第二批次招生A
| 理科
| 12
| 333.0
| 406.0
| 73.0
|
内蒙古自治区
| 第二批次招生A
| 文科
| 13
| 379.0
| 438.0
| 59.0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第二批次招生A
| 理科
| 11
| 340.0
| 384.0
| 44.0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第二批次招生A
| 文科
| 9
| 421.0
| 480.0
| 59.0
|
陕西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理科
| 11
| 336.0
| 412.0
| 76.0
|
陕西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文科
| 9
| 403.0
| 469.0
| 66.0
|
四川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理科
| 12
| 433.0
| 486.0
| 53.0
|
四川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文科
| 8
| 458.0
| 511.0
| 53.0
|
天津市
| 本科批招生
| 不分文理
| 25
| 472.0
| 525.0
| 53.0
|
云南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理科
| 9
| 405.0
| 454.0
| 49.0
|
云南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文科
| 11
| 465.0
| 509.0
| 44.0
|
重庆市
| 本科批招生
| 历史
| 14
| 407.0
| 483.0
| 76.0
|
重庆市
| 本科批招生
| 物理
| 14
| 406.0
| 468.0
| 62.0
|
山西省
| 第二批次招生B
| 理科
| 13
| 396.0
| 423.0
| 27.0
|
山西省
| 第二批次招生B
| 文科
| 7
| 418.0
| 418.0
| 0.0
|
山东省
| 本科批招生
| 不分文理
| 15
| 443.0
| 510.0
| 67.0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05人、外聘教师115人,折合教师总数为862.5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0.14:1。
按折合学生数16757.1计算,生师比为19.43。
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208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5.84%;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293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6.40%;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622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77.27%。
表3学校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项目
| 专任教师
| 外聘教师
|
数量
| 比例(%)
| 数量
| 比例(%)
|
总计
| 805
| /
| 115
| /
|
职称
| 正高级
| 79
| 9.81
| 14
| 12.17
|
其中教授
| 75
| 9.32
| 4
| 3.48
|
副高级
| 214
| 26.58
| 36
| 31.30
|
其中副教授
| 180
| 22.36
| 13
| 11.30
|
中级
| 439
| 54.53
| 25
| 21.74
|
其中讲师
| 425
| 52.80
| 6
| 5.22
|
初级
| 0
| 0.00
| 14
| 12.17
|
其中助教
| 0
| 0.00
| 5
| 4.35
|
未评级
| 73
| 9.07
| 26
| 22.61
|
最高学位
| 博士
| 83
| 10.31
| 3
| 2.61
|
硕士
| 539
| 66.96
| 25
| 21.74
|
学士
| 154
| 19.13
| 66
| 57.39
|
无学位
| 29
| 3.60
| 21
| 18.26
|
年龄
| 35岁及以下
| 347
| 43.11
| 40
| 34.78
|
36-45岁
| 191
| 23.73
| 33
| 28.70
|
46-55岁
| 164
| 20.37
| 25
| 21.74
|
56岁及以上
| 103
| 12.80
| 17
| 14.78
|
我校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校内调研座谈,走访各教学单位,摸准摸清各学科专业高层次人才队伍现状以及在人才引进方面面临的瓶颈问题,集思广益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找破题方法。召开博士座谈会,从现有博士入手,了解他们入校工作后面临的实际困难以及学校人才政策中对其构成较强吸引并最终来校工作的主要因素,对接沧州市人才引进新政,我校的人才政策中还存在着哪些短板和空白。积极向兄弟院校求取真经,学习破解同类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内外发力科学修订《沧州师范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力求新修订的引进办法能够与沧州市人才新政形成合力,对高层次人才形成强吸引。
2022-2023学年,共引进博士25人。在充分调研个教学单位行政教辅部门需求的基础上,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师范专业认证、硕士点建设单位、申报一流专业建设、新专业建设提供师资保障和人员储备。
聚焦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在职称评聘中体现导向。按照河北省职改办《关于做好2023全省职称申报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我校教师职称工作实际,按期保质完成了河北省职称新文件细化工作,并对新老文件并行条件下各项工作的衔接进行了研究,制定了《沧州师范学院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管理办法》(校发【2023】67号)文件,通过专题政策解读会扩大教职工的知情权。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深耕教育教学改革,潜心教书育人,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23年河北省普通本科院校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推荐申报工作的通知》,开展沧州师范学院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评选工作。李建忠教授获河北省教学名师荣誉称号,汉语言文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获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荣誉称号。开展了2023年校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评选,评选出11名教学名师,10支优秀教学团队。
(二)教学经费投入
2022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3229.76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70.0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80.0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1927.40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44.59元,生均实习经费为50.96元,与去年基本持平。
表4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项目
| 数量
|
学校教育经费总额(万元)
| 38783.26
|
教育经费支出总额(万元)
| 4264.96
|
学校年度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万元)
| 1047.58
|
教育事业收入
| 教育事业收入总计(万元)
| 32322.44
|
本科生生均拨款总额
| 其中:国家(万元)
| 3917.00
|
地方(万元)
| 20697.66
|
本科学费收入(万元)
| 7707.78
|
教改专项拨款(万元)
| 0.00
|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 总额(万元)
| 3229.76
|
教学日常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本专科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
| 11.37
|
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
| 1927.40
|
教学改革支出(万元)
| 200.00
|
专业建设支出(万元)
| 80.00
|
实践教学支出(万元)
| 150.00
|
生均实践教学经费(元)
| 95.55
|
(三)教学用房及设备
学校总占地面积73.89万m2,产权占地面积为50.88万m2,学校总建筑面积为40.89万m2。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180722.48m2,其中教室面积84203.37m2(含智慧教室面积810.0m2),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45260.04m2。拥有体育馆面积14722.53m2。拥有运动场面积50146.06m2。
按全日制在校生15899人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46.48(m2/生),生均建筑面积为25.72(m2/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1.37(m2/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2.85(m2/生),生均体育馆面积0.93(m2/生),生均运动场面积3.15(m2/生)。
表5占地及教学行政用房情况
类别
| 总面积(平方米)
| 生均面积(平方米)
|
占地面积
| 738926.54
| 46.48
|
建筑面积
| 408931.37
| 25.72
|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 180722.48
| 11.37
|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 45260.04
| 2.85
|
体育馆面积
| 14722.53
| 0.93
|
运动场面积
| 50146.06
| 3.16
|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41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0.84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751.49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5.63%。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10393.0台(套),合计总值1.239亿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140台(套),总值5358.38万元,按本科在校生15699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7890.89元。
学校目前拥有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校内实践场所312个,其中专业实验室52个,基础实验室35个,实训场所49个;校外实践场所437个。
表6实践教学场所情况
项目
| 学校情况
|
校内实践教学场所
| 总面积(平方米)
| 66427.38
|
总数量
| 312
|
设备台套数
| 10393
|
设备值(万元)
| 12387.90
|
校外实践教学场所
| 总数量
| 437
|
当年接纳学生总数
| 3632
|
表7支撑专业实验教学校内场所情况
项目
| 数量
| 承担实验课程门数
| 面积
(平方米)
| 设备台套数
| 设备值(万元)
|
专业实验室
| 52
| 110
| 6013.88
| 2742
| 2666.59
|
基础实验室
| 35
| 92
| 4289.72
| 2070
| 1267.06
|
实训场所
| 49
| 231
| 26697.52
| 2103
| 4610.02
|
(四)图书馆及图书情况
学校拥有图书馆1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12741.9m2,阅览室座位数2600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49.01万册,当年新增100200.0册,生均纸质图书88.92册;拥有电子期刊40.34万册,学位论文606.89万册,音视频37973.3小时。2022年图书流通量达到1.48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1204.07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71.71万篇次。
表8图书馆及校园网情况
项目
| 学校情况
|
纸质图书总量(万册)
| 149.01
|
生均纸质图书(册)
| 88.92
|
当年新增纸质图书(册)
| 100200
|
生均年进纸质图书(册)
| 5.98
|
当年图书流通量(本次)
| 14823
|
电子期刊(册)
| 403431
|
学位论文(册)
| 6068895
|
音视频(小时)
| 37973.3
|
三、专业与课程建设
(一)把握“双万计划”机遇,推进专业、课程建设
2023年9月,河北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公布省级一流本科专业验收认定结果的通知》(冀教高函〔2023〕59号),我校应用化学等7个专业全部通过验收,并被正式认定为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为切实加强我校一流本科课程高质量建设,保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取得预期成果。根据《沧州师范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校发〔2020〕72号),《沧州师范学院第一批省级一流本科立项建设课程中期检查与第一批校级一流本科立项建设课程验收工作方案》(教字〔2023〕23号)要求,在课程自评、学院审查的基础上,学校组织专家对第一批立项建设的校级一流本科课程进行了评审验收,共认定10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对我校处于建设期的省级一流本科、第二批校级一流本科课程进行阶段检查,保障课程建设质量。
(二)聚力师范类专业认证,聚焦师范人才培养
2023年6月,英语、思想政治教育、物理学、化学4个专业完成教育部二级认证专家组进校查考,我校为河北省同时段进校数量最多的高校。小学教育、生物科学2个专业正在完善自评材料,准备教育部进校评估。体育教育、音乐学、历史学3个专业积极准备河北省教育厅认证专家进校摸底调研。其余师范专业全部准备下一轮河北省认证调研。
(三)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
2022-2023学年,学校共开设各类课程1700门,3545门次。
表9全校课程开设情况
课程类别
| 课程门数
| 课程门次数
| 双语课程门数
| 平均学时数
| 平均班规模(人)
|
专业课
| 1609
| 2402
| 35
| 42.81
| 55.44
|
公共课
| 91
| 1143
| 9
| 34.21
| 96.92
|
表10全校课程规模情况
课程类别
| 课程门次数
| 课程规模
|
30人及以下课程门次数
| 31-60人课程门次数
| 61-90人课程门次数
| 90人以上课程门次数
|
专业课
| 2402
| 170
| 1560
| 351
| 321
|
公共课
| 1143
| 8
| 206
| 366
| 563
|
学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走深走实。举行了第二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说课,至此圆满完成10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评选及说课,收集了100个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受到“高教新智荟”等高等教育研究平台转发;积极筹备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在河北省首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营造浓郁育人氛围,举办了首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校级一等奖获奖教师教学展示。
第二课堂建设取得佳绩。全面开展美育教育,打造五个结合即一、二课堂相结合,社会服务与美育资源开发相结合,专业训练与兴趣培养相结合,平台建设与氛围营造相结合,线上资源与线下实践相结合。实施校、院两级美育实践教育体系,校级层面组建大学生艺术团,成立艺术类学生社团,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学院层面组建美育兴趣小组,选派艺术专业高年级学生担任兴趣小组指导员开展美育实践;积极参与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开设“美育大讲堂”,与重庆路小学、黄河路小学、迎宾小学、第十七中学、第十四中学、第五中学开展美育课后服务;暑期开展“七彩运河大家绘”“聚绘未来公益墙绘”“七彩小课桌”等社会实践项目,盘活大运河美育育人资源,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获批“沧州市美育教育基地”。
四、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
(一)教学改革与研究
2022-2023学年,我校获批10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级教改立项34项,其中,其中重点项目5项,一般项目29项。校级教改参与结项验收14项。
我校教师在2023年河北省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中喜获佳绩。河北省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我校共13件作品获奖,喜获佳绩。其中高等教育微课作品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
聚焦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我校开展教改实验课汇报展示交流活动。教师围绕各自的课题研究项目分别汇报了教学改革成果,并进行了精彩的教学实验课展示。此外,举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研讨会。我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对于与课程建设相关的教改项目,每学期都规划组织并有序推进教改实验课观摩展示活动,课程教学改革成效明显、成果丰硕。
(二)实习实训与产教融合
加强实习实训管理,完成维普毕业论文协议签订工作。将网上过程监管与网下环节质量督查相结合,实时掌握师生互动情况,一键生成各类数据,打造我校“互联网+毕业论文”模式。
完成2022年度实验室安全年度总结报送、实验室百日攻坚安全报送、迎接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检查、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反馈材料报送、省级实验室中心安全检查及报送、高校教学实验室数据报送、教育部实验室安全会议组织、线上测试及学时申请工作、教育部实验室安全与管理培训班组织、线上考试及学时申请等各种工作。
完成2023届毕业实习生表彰会议;2023届国家实习平台数据推送工作;完成沧州市教育局教育实习总结会议准备工作;完成校外实习基地整理及扩充工作,完成校外实习基地统计工作;去多个实习点进行调研工作。持续做好援疆支教工作,进一步促进沧州-轮台两地教育共建联盟,支援轮台基础教育,缓解轮台县教育系统教师短缺现状,2023年,95名学生积极报名到新疆轮台援疆支教,真正在教学一线得到锻炼,用实际行动践行志愿精神,在奉献中绽放青春光彩;新开辟了廊坊市三所学校的实习基地。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产业学院建设。多次召开产教融合专题会议,落实沧州师范学院向应用型高校转变,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促进学校高质量转型发展,以服务地方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基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为主体,对接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链,积极完成现代产业学院数据整理及报送相关工作,深入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迎接河北省现代产业学院检查工作。
(三)创新创业教育
重视就业工作,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年初召开2023年度就业工作推进会,分析研判就业形势和特点,研究部署、统筹协调、督促指导做好就业创业工作。举办河北省分区域高校毕业生专项招聘活动暨沧州师范学院2023年春季双选会,创新举措实现全程电子化服务,结合“直播带岗”+“现场招聘”,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下半年开展两次就业跟踪回访工作,确保全面对接无遗漏、精准帮扶全覆盖,努力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创新工作方式,优化创业服务。按期审核更新创新创业项目并扶持孵化,完成创业小屋换届工作,并指导成功创业团队设立“创享”扶贫助学专项基金,资助沧州地区困难家庭的中小学生生活和学习。高质量完成“众创空间”二期建设,学校众创空间使用面积扩展至近2000㎡,空间可容纳入驻项目数量40个。开展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培训活动3次,完善师资培训体系,实现创新创业证毕业生持证率100%全覆盖。与河北人才就业服务有限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共建河北人才服务中心沧州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分中心。
推进教研教改,以赛促学助就业。顺利完成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申报评审工作,经过专家组评审,确定我校立项推荐项目6个。成功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就业、创业相关赛事,频获佳绩。如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吸引全校9000余名学生报名参赛,经过班级赛、院赛、校级复赛、校赛决赛层层严格遴选,共选出成长赛道金奖6名、银奖9名,就业赛道金奖5名、银奖9名,最终选育推荐5个优秀项目进入省赛。此外,我校学生荣获“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河北赛区二等奖,“互联网+”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挑战杯”河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
表11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
项目
| 数量
|
是否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 是
|
是否开设创新创业学院
| 否
|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牵头单位
| 沧州师范学院
|
是否按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 是
|
创新创业奖学金(万元)
| 5.0
|
创新创业专项资金投入(万元)
| 50.0
|
创新创业教育教材数(册)
| 2
|
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数(人)
| 160
|
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数(人)
| 470
|
在校学生创业项目
| 项目数(项)
| 22
|
参与学生数(人)
| 128
|
获得资助金额(万元)
| 3
|
五、质量保障体系
结合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等政治活动,为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强化示范引领机制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组织开展了以“纸里乾坤 看师者高德厚结桃李;方寸世界 悟先生情怀担当育栋梁”为主题的期初优秀教案、课件评比及展览活动,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关爱先进的良好氛围;教学中期检查,将立德树人思想的强化与落实,课程思政情况的开展等纳入检查范围,做到教书育人的有机统一;期末试卷评阅与试卷分析专项检查,按照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要求,重点检查试卷批改的规范性、成绩评定的合理性、试卷分析及反馈改进机制的完善性等,考试及阅卷环节的规范对于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重视实践教学质量,完成4次大调研,包括2019级、2020级师范类毕业生的实习调研与毕业论文调研工作以及新入职教师教育教学现状调研工作。先后到沧州市五中、八中、十三中、育红小学、第一幼儿园开展了5次线下调研,对黄骅、海兴、沧县、献县、东光、任丘等6个县市区开展线上调研。同时辅以问卷星了解2020级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感悟、收获,遇到的困难,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对我校实习工作的建议等。完成沧州师范学院新入职教师教育教学现状调研工作,在入职3年的新教师中开展问卷星调研,了解教师们承担教学工作基本情况、教育教学相关情况,包括遇到的困难、参加过的培训、导师制的作用、督导的作用等。
聚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升,关注学生成长。为帮助40岁以下教师和新上岗教师尽快熟悉学校规章制度和教学方法、教学规程,进行两次制度培训与解读、一次课堂教学设计培训。教学督导工作方面更新理念,强调督导工作重在引导,加强对于青年教师帮扶。本年度10名督导专家深入一线听课评课420余人次,对青年教师进行深入指导帮扶50余人次;重视信息员队伍建设,指导教学信息员工作,在教学信息员工作调研过程中,关注学生工作、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帮助解决疑难问题。
借力信息科技,深化评价改革。我校于2023年初开始借助超星学习通进行网上督导评课,并搭建完成学习通信息化评教系统,期末学生评教模块运行良好。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的评教创新与变革,充分发挥了大数据的收集、统计、分析功能,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更关注教师的成长与转变。相较于以往期末“一评定等次”的传统作法,在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上迈进了一大步。
凝练特色亮点,从牢固树立“师生为本”理念,精心研制系统规范的质量评价体系,扎实推进循环闭合、持续改进机制,以信息化技术赋能教学质量评价,打造根植师生内心的质量文化五个方面,完善“五位一体质量保障体系”,受邀参加河北省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会2023年年会并做主题汇报,介绍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实践的具体做法和成效,在省内30多所高校中产生了良好宣传效果。
设立“教学质量文化月”,扎实开展宣传警示、业务培训、自查自纠、成果晾晒等多项活动。通过“质量文化大研讨”、质量文化主题宣传海报设计比赛、教学质量文化主题征文活动、教学管理及质量保障制度培训、教师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师范生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等系列活动的开展,将质量文化建设与保障学生权益、维护学生利益、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学管理人员服务水平紧密结合,使质量文化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识,让质量文化意识深入人心,成为师生员工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
表12 评教相关信息
项目
| 本科生参与评教人次数(人次)
| 学校专兼职督导员人数(人)
| 学年内督导听课学时数
| 学年内校领导听课学时数
| 学年内中层领导听课学时数
|
数量
| 12172
| 44
| 1716
| 187
| 904
|
紧密结合专业认证、审核评估要求,完成本年度教育部平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填报工作和2022-202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监测报告,服务我校教学宏观管理与决策。
六、学生学习效果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全育人”工作得到新提升。召开了二届党委第二次学生工作会议,表彰省级先进班集体3个、省级优秀学生干部7名、省级三好学生23人;校级先进班集体62个、校级三好学生1399人、校级优秀学生干部1427人;515人获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277人获单项奖,1215人获校级奖学金。推动“七色文化教育”进课堂。依托校园七馆一园设施,将新生入学教育与我校“红、蓝、绿、橙、紫、青、金”七色文化教育结合起来,融入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题思政教育课、实践课。
提升队伍素质能力,持续开展辅导员队伍能力素养培训,积极组织辅导员参加素质能力比赛,获河北省第七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团体二等奖,2023年河北省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微课征集活动三等奖。
本学年共有3865名本科生顺利毕业,毕业率100.00%,学位授予率99.30%。
扎实落实学校《毕业生跟踪调查实施办法》《毕业生跟踪调查实施方案》,充分了解毕业生工作适应程度与用人单位满意度,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现实需求的紧密衔接。截至2023年8月31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88.51%。其中灵活就业占78.31%;升学272人,占7.04%。人才培养特色与质量受到社会各界包括沧州日报、沧州晚报、沧州广播电视台、网易、搜狐、今日头条、长城网等媒体的多方关注和广泛报道。
七、特色发展
(一)创新实践“七色文化”育人模式
基于国家“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倡导,沧州师范学院依托特色场馆开展了“七色文化”育人模式创新实践。从五育入手,借助场馆功能,构建思政育人新生态,打造校内专业实践亮点,以四力引领学生强健体魄,创新校园美育立体化路径,联通社会多线开展劳动教育,形成育人品牌效应,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
学校顶层设计谋划,将“七色文化”中的“红橙金绿青蓝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在深入了解七馆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园场馆资源和沧州地域文化等环境资源,创新教学方式,紧扣专业特色,将学校的七色教育精髓自然融入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形成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协同效应。校园七色馆成为鲜活的课堂、生动的教学现场,成为创新实践育人的平台,成为由单向培养学生向师生平等交往、主动对话、共同构建转换,学生自我教育的实践舞台。
在专业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方面,七色场馆中五馆依托专业而建,学科与专业特征鲜明,使得七馆成为便利的专业实践基地。以“五育并举”“七色文化”价值扩散和增值为向度,以七馆为基础,学校构筑多样化专业竞赛场地,以赛促练,充分发挥其在新文科、新工科建设中的专业引领作用。
“七色文化”作为体现学校办学旨归、文化底蕴、团体精神、社会责任和学校个性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形态,注重体育健康理念的积极倡导。学校橙色体育教育强调激情和感染力,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不仅重视课堂教学创新,还应形成课内外协同联动机制,以缤纷多彩的体育社团、赛事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化运动需要。
为促进美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学校课内重构课程体系,筑牢美育理论与实践基础,课外借助“七馆一园”环境、“七色文化”内蕴,通过立体化途径打造高校“大美育”格局,推进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逐步落实。学生们通过对“七色文化”的深度解读,选取各色文化亮点精髓进行创意表征,文创产品作为各色文化的延伸和创新,强大的校本文化传播与价值观传递功能得以实现。
“七色文化”校内场馆作为专业实践基地有着便利的优势引领学生进入劳动世界、工作世界,在体验劳动、工作的甘苦后,忘我辛勤地投身劳动,收获创新创造的快乐、自信及强烈的职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学校重视七色校本文化育人的同时,将“七色文化”内涵向社会延伸,结合国家战略为学生开辟多条劳动教育路径,为学生创造更多专业实习实训的机会。如重建“红旗广播站”,将“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延伸至课外;野生动物救护协会坚持以专业建设为平台,创新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美术系公益绘画团队利用课余时间将师生专业能力与公益活动相结合,为需要墙绘任务的村庄、幼儿园等开展公益墙绘活动。
从国家倡导的“五育并举”理念出发,“七色育人”模式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提升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在“七色文化”育人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已然达成了“五位一体、五育融合”的效果,如互融互通的思政育人新生态的打造,能够促成德育、智育、美育有机统一;“七色文化”发挥专业育人作用时,智育与德育、体育、美育自然融合;美育立体开放格局的构建、劳动教育联通社会的练兵,从实际育人成效看,都做到了“五育融合”。“五育并举”的“七色文化”已然成为了我校的育人品牌。
(二)全力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自2020年全面启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以来,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继出台《沧州师范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方案》,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设立课程思政教改专项,推进百年党史、“七一勋章”获得者先进事迹融入课堂,评选百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初步形成了“院院有精品、门门讲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受到中国教育报、长城网、沧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首创“双百工程”,圆满完成百门课程思政示范课评选。2022年,学校开展沧州师范学院第二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申报及评选工作,共评选出第二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0门,课程思政建设课程12门,为及时总结经验,发掘典型做法,持续深入抓示范、树标杆,进一步巩固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方便老师们学习、交流,第二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说课课件分期刊发在沧州师院微平台、沧州师院教务处公众号。2023年6月,举办第二批课程思政建设课说课验收,11位课程负责人就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进行说课,各课程负责人紧紧抓住教学主战场、课堂主渠道,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探索,深入挖掘本专业课程所蕴含的育人元素,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地生根,课程思政建设在我校已经深入人心。至此,沧州师范学院百门课程思政示范课评选工作画上圆满句号。百门课程的材料已辑印成册,收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与此同时,收集了100个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初步构建起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正确把握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内涵,做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关键在教师。学校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享,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引导广大教师主动投身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不断探索和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真正发挥好每门课程的铸魂育人作用。2023年3月,在河北省首届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中,我校教师斩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师者匠心,融盐入水绘蓝图;思政引领,铸魂育人展风采。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营造立德树人浓郁氛围。我校举行首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汇报展示,6位校级竞赛一等奖获奖教师依次进行了教学展示。
(三)凝练完善五位一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凝练特色亮点,完善“五位一体质量保障体系”。
在理念上,牢固树立师生为本思想。师生不仅是质量生成的主体,也是质量保障的主体。从质量保障为了师生、师生参与质量保障、师生共享质量保障成果的师生为本理念出发,明确教师作为教学质量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的角色定位,强化教师课堂教学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探索多元评价主体参与的过程性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在制度上,精心研制系统规范的质量标准体系。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标准做了明确规定;将“立德树人”,“两性一度”、“学生为本、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融入教学各个环节中,引领和规范教学实施。补充教育见习、研习环节质量标准,出台线上教学工作规范,质量标准体系涵盖教学活动全过程。建立了由督导评教、同行评教、学生评教制度,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制度、毕业生跟踪反馈制度等构成的教学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体系。各组成部分紧密联系、相互支撑、有机统一。
在机制上,扎实推进PDCA循环闭合、持续改进机制。建立校级管理部门、校级督导、院系管理、院系督导、学生信息员多元评价主体共同参与的以教师、专业、院系、学校主管部门为服务对象的四级质量信息反馈调控体系,扎实推进PDCA质量管理模式P(plan——D(do)——C(check)——A(act),形成循环闭合、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建构了“一个体系,三期检查、六度审核”的质量监控机制。建立并规范实施《教学信息收集与反馈制度》,完善学校和二级学院跟踪落实的反馈体系;及时整理教学督导、学生信息员的有关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做好跟踪复查方案,强化整改督促,提高整改效果。改革以往期末“一评定等次”的评教传统作法,推行随堂评教,关注教学实效;跳出“三七”考试评价传统模式,注重平时成绩内涵,探索课堂表现、专业知能、竞赛实践等多维一体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关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毕业要求。
在技术上,信息化技术赋能教学质量评价。借助教育部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库,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质量管理、学生学业质量管理相融合;充分发挥大数据功能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反馈,将过程性、即时性、便捷性的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在文化上,让质量意识深植师生内心。按照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要求,在质量保障方面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组织全校40岁以下教师参加《沧州师范学院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沧州师范学院关于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的规定》考试,强化年轻教师教学质量意识;深入开展“以质量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坚持意义引领与制度规约相结合;开展“质量文化建设月”活动,激发师生参与质量保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全校上下形成坚持标准、潜心教学、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良好氛围。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个别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1.存在问题
本学年,学校通过公开招聘、公开选聘等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师资队伍整体数量能够满足学校教学需要,但是仍然存在个别专业专任教师师生比偏高,师资力量不均衡,师资配比不合理的现象。
2.改进措施
持续加大专业教师引进力度,针对人才紧缺专业,制定专门的师资引进计划,加大我校的宣传力度,增加更有针对性的寻聘选聘渠道,吸引高端人才加入我校教师队伍。
充分发挥外聘教师作用,加强专业与相关行业或企事业单位的联系,积极对接,选聘高水平的外聘教师加入我校教师队伍。学校继续完善相关制度,对外聘教师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外聘教师除了参与教学以外,还可以参与到实践、实习等教学环节,弥补专业师资不足的难题。
(二)校园建设和办学基础条件仍需加大投入
1.存在问题
本学年,学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了学校环境和办学条件,提升了师生的满意度,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室的设施老旧,桌椅存在破损情况,布局不够合理,学习空间不足;教室和实验室数量不足,正常上课时间几乎所有教室都是满课,学生们找不到自主学习的教室;智慧化教室建设规划不够,缺乏教室统一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存在教室使用不合理的个别现象。
2.改进措施
全力推进校园二期工程建设,增加基本办学条件,优化学科布局;优化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改善教学和生活用房;推进教室和实验室条件建设,加快教学条件提升;加强教室规划、建设、改造等,强化智慧教室建设,提升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三)高水平学科专业少,各专业办学资源不平衡
1.存在问题
近几年,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高水平学科专业少,专业办学资源不平衡的现象。学校高水平教改项目和教学研究成果数量偏少,高水平科研成果数量偏少。
2.改进措施
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做好师范专业,其他专业要全面对接沧州经济社会发展,完善专业、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专业、课程评估,优化专业结构,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强化教学研究,出高质量教学成果。压实主体责任,优化资源配置,为教学工作提供保障。专业、课程都要实行归口管理,落实责任人,资源向师范专业、一流专业、争硕专业倾斜。
整合师资资源,组建科研团队,搭建学术平台,鼓励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老师作团队带头人,增加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学校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支持,完善包括薪资待遇、职称晋升、学术研究项目和成果方面的奖励制度,有利于高水平教学研究成果和科研成果的产出。